繁体中文

一切關於賺錢的筆記

Influencer

是你在 follow influencer,還是 influencer 在 follow 你?

在 IG,小紅書,youtube上,你看到很多光鮮的網紅 (influencer)。你覺得他們的生活很精緻,想法很前衛。你對他們的生活,言論,態度,意見很有共鳴。所以你隨手就按下了 follow,跟緃他們。他們的生活往往感覺都領先了你,你 follow 他們就好像在大海裡找到燈塔,羊群找到領頭羊,順利過上精緻的生活,做個妙人。

但你知不道其實換個角度,從網紅的角度看,他們其實花更多時間去追縱你?很多時候你看到的網紅只是你的夢想生活期盼在現實世界裡的投射。

用近期比較火的露營經濟來舉例,我們好像是看到有些博主在網上分享自己露營的生活,是多麼自由自在。我們跟着他們買上相應的用品,找到精緻的營地,學上戶外煮食。但事實可能是越來越多自媒體看到人們內心在疫情封城下,又不可出外旅遊。對自由有一種期盼。所以看見這個露營的需求,從而針對我們的興趣,做出很多這方面的文章,視頻。所以說是網紅一直在跟緃網民的喜好,然後製作出相應的內容。他們得到的跟緃人數,其實都是因為他們猜對風向。一直都是 supply 在滿足 demand。

這也解釋到為何世間充斥着各式各樣的理論,只要無法用科學認證的,都會有各種各類的說法。例如你會找到很多 influencer 跟你解釋吃肉減肥,戒澱粉才是健康的。同一時間又會有很多 influencer 跟你說要戒葷,素食才是最健康的。諸如此類。其實很可能都是 influencer 看見巿場有相應理論的支持者,才做相應的內容去形合。

又例如網上有很多內容支持婚姻,好的婚姻才會帶給人生最大的幸福。但也同一時間有很多人鼓勵單身,說在現今世界已經無需將就,單身才是真正的自由快樂。那個才是對的理論?不要跟 influencer,因為他們其實都在跟你。

最大問題我們以為跟着領頭羊,就可以找到好吃的。殊不知領頭羊只是看見我們迷路了,所以走過來說他能帶我們找到食物。其實他也不知道好吃的往哪裡找。

如果一定要工作,就不要怕談錢

person playing chess
Photo by JESHOOTS.com on Pexels.com

「不要為了錢而工作」。這可能是老闆們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你要對工作有熱誠,要有興趣,看長遠,格局不要小。

沒錯,如果只是為了錢而工作,可能你不能賺到大錢。錢就是這麼奇怪的一個東西,越想擁有,越得不到。這是因為你把焦點放在錢上,忽略了工作能給你帶來的其它福利。如工作上無價的人際網絡,學習到的行業知識等。

當然最好的情景是你不需要為別人工作,不需要上班。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為社會創造了價值,從而賺到你應得的回報。這是最好的了。

但因為種種原因,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創業成功,投資獲利。箇中涉及很大的風險。如果你是家庭支柱, 多數不能接受這個風險。 這是你只能把風險轉嫁給僱主,而你接受這個低風險的工作機會。 工作機會之所以算是低風險,是因為無論業務賺錢還是蝕錢,你仍然可以在月底領取工資。

所以如果一定要工作,就不要怕談錢。

華人有這樣的一種文化,不喜歡討論錢。覺得一說錢,格局就低了。給人一種膚淺的感覺。其實對我來說,錢只是一種指標,一個訊號。它能代表價值。

比方說現在有兩份工作,一份給你工資十萬,僱主態度一般,你覺得沒有誠意僱你。另一份給你八萬,但僱主態度熱誠,有如劉備三顧草廬,視你如諸葛孔明。你會怎麼選? 很難選吧。選十萬,覺得你很市儈。選八萬,又覺得心裡虧了點。

我說一個簡單的比喻。

現在有兩個女孩都喜歡上你,一個長得很美,另一個長相一般,但非常的主動對你好。選哪個?選美的那個。不是因為你貪圖美色。是因為美女很多人追,她有很多選擇。在這麼多選擇的情況下,她仍選了你,這是很大的機會成本。是真心對你好。長相一般的,選擇可能就只有你一個,自然會對你好。

明白了吧?能給出十萬工資的工作,本身就證明這個工作在巿場上的價值。在芸芸應徵者當中,僱主選上了你。八萬那份工作,可能只有你來應徵。

所以我同意工作不是為了錢。但錢是一個很強的信號,它能告訴你一件東西,一個機會的價值。

關於住宅貸款轉換為以LPR為基準

這篇也是從我個人網站挎貝過來的文章。有一年半的歷史了。那時 LPR 政策剛出來,很多國內的朋友還是看不懂這個背後的意思。現在在錢道這文章重新再分享一下。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前陣子在新聞上看到的關於中國內地住宅貸款會轉換為LPR為基準。就算沒有留意,如果在內地已經有物業,並且在做貸款的話,可能你的地產中介經已聯絡你,告知你這個消息。

pexels-photo-241544

PHOTO BY LORENZO ON PEXELS.COM

在網上查一下早前的新聞,大概說的是: 中國人行 12 月 28 日宣布,從 2020 年 1 月 1 日起禁止簽訂參考「貸款基準利率」定價的浮動利率貸款合約,新的浮動利率參考基準一律改為 LPR。此外,2020 年 3 月 1 日起,中國銀行業應與客戶協商轉換即有現存的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可協商決定採用 LPR,或是轉為固定利率,借款人只有一次選擇權利,並要求在 2020 年 8 月 31 日前完成全數轉換作業。

那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LPR究竟是什麼一回事。

什麼是 LPR

LPR 就是 Loan Prime Rate。指的是國內銀行對其最優質客戶的貸款利率。這是一個市場化的利率,意思是銀行會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決定以多少利息把錢貸款出去。這個利率現在是由國內18間銀行共同釐定及公布的。現在分為一年期,及五年期兩個LPR利率。

在下筆這一刻,現時的LPR為

種類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LPR公佈價(%)
1年期4.05
5年期以上4.75

基準利率(benchmark interest rate)

一般在國內現時的商業貸款,住宅貸款,大部份都是以這個基準利率作為基礎上下浮動。買房子是,一般聽到說利率上浮10%,指的就是在基準利率作為基礎下, 乘以 1.1。這個基準利率,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釐定方法。在市場經濟國家,如美國,一般會以央行的在再貼現利率來釐定。而在計劃經濟國家,如中國內地,央行可以自行決定。過往來說,這個基準利率是央行一個可以控制市場經濟的重要手段。例如經濟過熱,央行可以調高基準利率,來增加企業融資的成本。因為現時大部份的貸款都是以基準利率作為基礎。所以在央行提高或調低基準利率的時候,企業的融資成本就會馬上反映,從而令到政府可以有效調控市場經濟。

為什麼中國要推行LPR

這其實就是市場化的一個進程。我們知道市場化的好處是令到銀行可以看實際需要,實際情況決定他想不想做這個貸款業務。把貸款利率市場化,可以令貸款利率更貼近當時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亦令銀行更有彈性去批出貸款。估計的結果,會是企業更加能夠用更低的成本去取得貸款。從而促進經濟發展。pexels-photo-209224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一般市民住宅貸款應否轉為已LPR為基準

作為一般市民,在中國內地購買物業時是不是應該用LPR呢?首先從上表可以看到,基本上現在你從舊的計劃,轉換到新的LPR計劃,實際繳付的利率不會改變。所以轉換的決定,其實要看你認為市場化後的利率走勢。在上面已經提及過,整個推行LPR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政府推動貸款的意圖和實際企業感受到的落差。也就是說,政府是希望透過市場化的利率,令企業更容易貸款。個人估計,至少在短期,應該可以見LPR為基準的利率,會比由政府主導的基準利率為低。大家可以以自己對市場的了解,政策的走向,作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決定。

如果你決定要把你的住宅貸款換成LPR的話,緊記你只能有一次機會作出選擇。意思就是說如果你選擇浮動LPR利率,那你之後不能改變回以基準利率為基礎的固定利率。而且你要在2020年3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期間做出決定。你應該已經收到銀行的通知。

要做轉換的話手續也很簡單,你可以登入到你的手機銀行,裏面申請就可以了。

IMG_2603

學渣如何與學霸競爭

將勤補拙呀。這個可能是第一個浮現在你腦海裏的答案。讀書時又好,在社會工作又好,身邊總會發現一些人,好像不用怎麼努力,憑着自己的天賦,就能得到比你好的成績。反觀自己,好像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去讀書,東西就是記不起來,深奧的理論怎麼反覆研究也搞不明白。

肯定是天賦的差距,但是看了很多成功學的書,或者一些 youtuber,他們總叫你要不斷付出努力,將勤補拙。你相信總有一天,付出足夠努力後,可以和學霸爭一日的長短。

就像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永不放棄的烏龜,總有一日也可以贏取冠軍。

但不好意思,寓言是寓言,現實是現實。

學霸之所以成為學霸,除了天賦以外,就是他比常人有更堅毅的精神,更願意花時間去讀書,是天賦與努力的結合。我作為一個學霸,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我小時候基本上就是所有時間都花在課本上。而我感到很快樂,原因就是因為我喜歡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這樣的心態和努力,考試出來的成績固然是好。

你說你會加倍努力,但學霸比你更努力啊。你多花兩個小時讀書,他也能多花兩個小時。我所以要超過學霸,你的思維要上升一個維度。

學渣與學霸競爭的方法,就是不和他們在同一個賽道上競爭。這其實是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怎樣不輸給拳王泰臣?不要和他在擂台上打呀!不打就不會輸。

擴闊自己的眼界,就會發現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賽道。這個賽道競爭太激烈,知道自己比不過,就選擇其他賽道。學霸在讀書上可能很無敵,但其他方面一定有短板呀。你在學業成績上比不上,運動方面呢?藝術方面呢?社交方面呢?演講方面呢?更聰明的辦法應該是選擇適合自己的賽道,集中發揮自己的長處,而不是把資源浪費在自己的短版上。

好鋼用在刀刃上。

看到很多時下的家長,有天發現自己的子女學業成績有點稍為後退,就馬上花大錢讓他們上不同的補習班。要子女做班上的第一名。即使心知子女不是讀書的材料,對這方面沒有興趣,還不斷催谷。不如把資源花在別的地方,培養子女其他方面的成就。

在職場,在商業世界也是同樣的一個道理。找到自己的 niche,沒人可以和你競爭。

關於口罩的經濟學 2

前天把舊文章「關於口罩的經濟學」從自己的個人網站抄到錢道這裡時,重讀了一下。過了一年半的時間,看到社會的運行確是跟着經濟學的規律。但很多人仍然看不清事實的本質。一些思想的謬誤依然流行。還是想多寫一篇文章談論一下。

pizza landscape man couple
Photo by Pavel Danilyuk on Pexels.com

在疫情下,社會上需要更多的口罩生產,如何可以做到?鼓勵廠家,做生意的人建立工廠,投資生產線,招聘技術工人。但怎樣鼓勵?我們喊喊口號,或者叫政府頒一個良心企業,傑出公民獎嗎?不行。因為建立工廠,投資生產線,招聘技術工人如此種種都需要昂貴的成本。商人需要看到有獲利回報的空間,才會投資。

而商人之所以會受到鼓勵,相信做口罩確實可以賺大錢。就是因為看到疫情初期,口罩可以賣很高的價錢。價錢是稀缺的信號,不是商人炒賣的結果。

強行把會錢壓下去行不行。例如叫政府立法,不能把口罩賣超過兩塊錢一個,必須和疫情前看齊。可以,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在向巿場釋放一個信號,告訴人們現在做口罩是沒有錢賺的,是不被鼓勵的。各潛在口罩生產商不用投資在這行業了,把你的金錢投資在別的行業吧。

事情不能本末倒置。社會的運行都在遵守巿場的規律。要想價格降下去,就只能吸引透過吸引更多生產商生產,讓生產商之間互相競爭。價格就自然會降下去。

賣家和買家從來之間都不是敵人。你以為賣家是透過和你交易,騙取你的金錢。其實你也從買家那裡獲取你想要的貨品。這是自願的公平交易,各取所需。貨品之所以賣得貴,是因為巿場上有更多買家和你競爭,你的對手是其它買家,而不是商人賣家。

同樣道理,賣家的對手是其它賣家。他的策略是想在他的產品上做得比其它產品更好,在宣傳上做得比其它賣家更好。而不是在單個交易上視你為對手,跟你拼個你死我活。

去年看到媒體上會專題報道一些良心商人以原價在外地搜羅口罩賣結本地居民,得到很多巿民大眾的稱許。當然這樣的良心商人是值得稱許的,他們等於把自己本來能賺的利潤捐出來。但是這只是杯水車薪。而且事實證明亦不能持久。真正要大規模及長遠解決供應不平衡問題的,其實是要鼓勵更多生產商投入這個行業。所以我們別要天天以一般的標準去衡量誰是良心商人,誰是黑心商人。商人都要賺錢,我們亦要希望他們賺錢才可以幫我們解決問題。

賺你的錢就是壞人,免費幫你做事就是有良心。這很多時只是作為消費者一廂情願的想法。

關於口罩的經濟學

本文寫於一年多前,新冠疫情剛爆發的時候。從我的個人網站搬過來。現在過了一年半後重看,亦頗有感覺。我看到巿場無形之手產生的作用。口罩的價格在疫情開始時急升,吸引了很多生產商投資購入生產線。街上現在到處都是賣口罩的店舖。現在已早沒有搶口罩的事。口罩的價格也回落到合理的水平。

以下是原文:

最近新冠狀肺炎病毒肆虐,可以說是近代的黑死病。世界衛生組織 WHO 把這個定性為流行病 pandemic。現在全球任何一個國家,基本上可以說是無一幸免。各地政府也束手無策,只能沿用上世紀的隔離方法來控制疫情,緩減病毒散播速度。

health workers wearing face mask
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com

今天想和大家談一談的是關於口罩的經濟學。在這段時間我們可以看到口罩的需求大量在短時間急升。亦因為這個口罩的需求是全球性的,所以就算在全世界的工廠都加緊趕工的情況之下,亦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市場需求。在這個供不應求的情況之下,價格當然會上調。其實價格上調是一個正常現象,價格只是一個反映市場對某一商品短缺的訊號。在正常情況下,市場收到這個短缺的訊號,資源就會由無形的手推動而作適當的分配。直接的說,供應商看到口罩短缺,價錢上升,就會吸引他們生產更多口罩。市場上亦有更多的參與者會願意生產口罩,商家更願意協助批發及零售口罩。

這只是一個基本的市場現象。但在這個疫情發生的時候,人們就會對口罩高昂的價錢有所不滿。他們會認為生產商及商人故意提高價錢,發災難財。對這些人作出道德批判。事實上,這也是人之常情,亦很容易理解的。我們往往會想像最理想的情況是萬眾一心,大家同心協力抗疫。所以口罩及其他衛生用品,防護物資都應該廉價供應給大家。可是大家沒有想到世界的運作總會遵從經濟學的定律。要刺激口罩的供應,唯一的辦法是價錢的提升,供應商及商家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之下,才會提升生產。

前陣子聽見有些國家禁止如口罩等抗疫物資以高昂的價格出售,乍聽之下,這是一個極好的政策,因為這樣子大家就會有便宜的口罩。但事實上產生的後果是什麼?生產商及商家在這個情況之下,他們決定不生產口罩,不售賣口罩。為什麼呢?我們想一想,在生產商的角度他們要在疫情間雇用工人趕工提升產量,成本已經大幅增加。商人要在疫情之間開舖店,為文中分發口罩,而且還會有被指責發災難財的道德風險。市民在這個情況之下,如果市場不給予他們應有的獎勵,他們為什麼要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呢?

其實價格提升,除了鼓勵了生產,令社會上更多口罩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好處。在經濟學上,價格是有效指導資源分配的。當口罩價錢上升,民眾在外出時,就會仔細考慮他是否有外出的必要。因為每一次外出,都會需要用到口罩。如果口罩的價錢昂貴,他們就會節省使用,及減少購買。這樣口罩就會留給了更有需要的人。當然你會問,那不就是只有富人才可以外出嗎?其實不是的。富人在花錢的時候也會計成本。這個可以有機會可以在另一篇文章跟大家探討。

當然,我們也看到社會上有很多有心人,不計成本幫助別人,這是很值得表揚的。他們在世界各地幫助搜羅口罩,然後以成本價賣出。是善心的做法。但這是不是一個有效的做法?經濟學在這幾百年已經不斷無數次證明,市場是有效的,根據市場的辦法去進行資源的分配是最有效達到社會最大的效益。很可惜的是經濟學的理論與我們的直覺往往是相反的。如果我們用經濟學的角度去看世界,往往可以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升級你的思維,擁抱人工智能

person reaching out to a robot
Photo by Tara Winstead on Pexels.com

我本科是訊息工程,副修數學。一直也在金融科技行業打滾了很多年。雖然在職場待久了,不少同學都已經不再編程。都當上了業務分析,產品管理等等。編程可以說是很有趣,很有創意的工作。因為你會感覺自己在建造一些東西出來。就像玩 LEGO,有一種從無到有的成就感。但有時重覆敲同一段代碼也可以感覺很枯燥。因為例如做一個簡單的數列排序,你就要編四五行代碼。編的時候總會忘記語法,或會有 bug。這時要查不同網站參考,或可能要自己試跑程序多次才能找出問題在哪裡。這些都會打斷你的思路,令你沒有行雲流水的快感。是挺令人煩惱的。

最近我留意到 Github 推出了 Github Copilot ,號稱可以預估程序員想編的函數內容,然後會自動用人工智能給出建議。內裡採用到 GPT-3 引擎。這個引擎在推出時已經驚艷了不少人,甚至強大到令人產生恐懼感。當然作為一個程序員,我知道編程有一定的技術含量,我也不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強大到能猜到程序員的心思。所以也參與了他們的 technical preview 下載了來一試。結果實在嘆為觀止。

我試了一下,最開始是我打 Sys ,它就馬上猜到我是想打 System.out.println ,即是把字串顯示出來的 Java 語法。這個其實很基本,一般的 IDE 也有這種 code complete 功能。再多試了一下,發現當我有一個數列,還未編下一步想怎樣做,它也會建議我用什麼代碼把這個數列排序,然後打印出來。感覺開始來勁了。再更厲害的是我只是編了函數的名字,例如 public String multiply(String x , String y) ,只是寫到這裡,系統已經把完整的十數行代碼幫我編了出來,做到兩個數相乘的函數。你可能在這裡會問,兩個數相乘很簡單,這 github copilot 也不算是很強大。內行的人看清楚我這個 method signature 就知道了,兩個字串相乘,而且字串有可能超長,是不能簡單轉化做數字 Integer 相乘的。太長的數字會有 overflow,所以這個函數要十數行,是每個位拿出來相乘,最後把結果組合出來。是要把小學時學的兩個大數相乘的筆算方法編出來。我覺得厲害之處是 Github copilot 簡單只是看到這個 method signature 就能猜到程序員的心思,真不簡單。

這裡我提供一下 GitHub copilot 幫忙完成的代碼,全部由系統自動編寫的。我只是輸入了函數的名字,實在強大。

人工智能強大之處在於當數據量越大,它的效果越好。可想像越來越多程序員都把代碼放在 Github,那 Github copilot 也分析到越來越多代碼的寫法,它的猜測越來越準確。編程的水平會越來越高。離程序編寫程序,自我除錯,自我升級可能不遠了。

我退後幾步想了一下,其實這個模式套用到寫文章也可以。現時不少輸入法已經有 auto-suggest 功能。你可能打一個字,系統就能從上文下理及不同詞語的使用頻率推算出你想打的下一個字,讓你選擇。例如當你打出”選”字,系統會猜你想說選舉,選擇,選民,選手等。當然現在猜得不太準確,因為也沒有用上人工智能,估計只是用上詞頻來推斷。如果日後發展下去,其實可以做到和 Github Copilot 一樣,做一個 Cowriter。當你打出段落的第一個字,系統就會幫你創作一整句,甚至一整段的文字內容。而且系統每次也可以有十個創作提示,如果這個不喜歡,可以選下一個。

再幻想一下,再發展下去,可能連數據輸入這一步都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想像這樣的一個場景,人工智能透過路邊的監控鏡頭,辨識到一宗搶劫案。透過人臉識別,找到疑犯及受害人的一些背景資料。有了這些新聞原材料,就不需要記者了。最後再利用這些新聞原材料,編寫一段新聞稿。文章裡除了會描述這個搶勢案的基本資料外,還會自動建議讀者如何保護好自己的財物,及一些受劫後如何求助的方法。

有很多人覺得這實在強大得恐怖。這就是破壞性創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過程中因為科技的進步,效率提升了很多。但同一時間也會引發一些社會問題。低技術工人會更難以競爭。我記得以前低技術工人可能指的是用體力勞動工作的人。在生產機器開始普及下,體力勞動已經不能與機器競爭。那時說經濟轉型是指轉向智識型經濟。現在人工智能技術越來越進步,一些簡單的文書工作經已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現在更看到人工智能已涉及到如編程,寫文章,藝術創作等領域。我覺得在人工智能新時代下,社會會更加重視更高層次的工作。人類的工作要提升到做一些更複雜的決策,道德判斷,提供情感價值等。工作會越來越輕鬆,因為煩複的工作會有人工智能取代。但工作會升維,人們要做一些機器,人工智能不能做的事。

我也觀察到人與人思維上的差距可以越來越大。當社會上還有大批人從事低技術性性工作時,社會已經做了數次的轉型,不斷提升到下一個更高的維度。小時候讀書已經聽到一個詞彙,叫數碼鴻溝。就是貧富鴻溝以外,因為科技越來越發遠,掌握科技與沒有掌握科技的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這也會影響他們的收入。在新時代,我們要升級自己的思維,擁抱人工智能。不能抱着與人工智能競爭的心態。就像你不會與一台車比速度。如果你的工作性質是會與人工智能直接競爭的,證明這已經是低技術性工作。以文章一開始的編程工作為例,編一個排序的最佳算法已經不是高技術性工作了。這是基本,人工智能已經可以輕鬆做到。程序員要做的是升級自己的工作到高一個維度,如何可以創造有價值的軟體。真實世界還未解決的問題,核安全,飢荒,癌症等,這才是下一步人類要集體聚焦解決的問題。

質押你的加密貨幣

透過加密貨幣賺取收益的方法很多。除了幣價升幅以外,另外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質押 (Staking)。有點像收取利息一樣,你把你的加密貨幣資產放在質押池 (Stake Pool),就可收取相應的利息。

以 Cardano 上的 ADA 為例,數據顯示有參與質押的資產就有七成。不能說大部份人都知道質押的好處,因為可能七成的資產集中在三成的人手裡。所以看來這篇文章還是有價值的。剛好能為你介紹一下質押的賺錢原理。

質押加密貨幣和存錢到銀行不一樣。後者是把錢借給銀行,銀行再把錢借給別收取利息。再把利息分一點給我們存款者作為借出資金的回報。這操作理論上是有一個違約風險,雖然風險很低。因為大銀行在不同存戶收來的資金龐大,而借出去的錢亦很小心,會謹慎審核借貸人或企業的狀況才借出。就算其中一些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銀行也有能承擔,不會影響一般存戶。

但質押加密貨幣又是什麼原理可以賺取利息?用最簡單的方法去理解就是你賺取了鑄幣稅 (Seigniorage)。你可能已經知道傳統政府印貨幣,假設印的是 100 元,而印刷成本是 1 元,那政府就有 99 元的掙收益。這就叫鑄幣稅。在加密貨幣世界裡,同樣每天也有新的貨幣產生。這些貨幣分給誰?就是每天幫忙驗證交易的礦工(或叫驗證者)。因為有這些新幣的獎勵,才有更多人願意當驗證者,另整個生態系統更加去中心化。

但作為一般加密貨幣持有人,又沒有技術及金錢投資在驗證硬件上,那可以怎樣參與這個「鑄幣遊戲」,賺取收益呢?很多區塊鏈在設計上已考慮到這一點。首先,也是以 Cardano 為例,他們現在有大概 3000 個驗證者。其中一個決定誰是驗證人的方法是看驗證人擁有多少幣。如果驗證人擁有很多幣,就證明他有更多 skin in the game。所以系統會更大機會選中他。而且驗證者為了可以有更多的幣和其它驗證者爭奪驗證權,他們可以建一個質押池,讓其它小散戶把自己的幣委托給他們去賺鑄幣收益。與此同時作為回報,散戶也會分到這個「鑄幣稅」。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所謂質押,其實是 staking, 而不是金融上的 pledging。你作為質押人你的資產可以說是很安全的。因為你的幣沒有離開你的錢句,你只是委托這個驗證人幫你賺錢。所以大家才看見 Cardano 上有七成加密貨幣經已做了 staking。

當然不同貨幣做 staking 的情況也是有細微的分別的。有些貨幣會有點風險,例如會有 slashing 的情況。就是系統會因為驗證人不當行為而作出懲罰,這時有可能會扣掉質押人的幣。但不是每個貨幣都會有這種懲罰機制,大家在質押前要注意。

我亦非常支持去中心化運動。最近亦分別建立了 ADA 及 Like Coin 的質押池。希望大家也多多支持,把你的幣質押在我這裡,讓我為你們賺取收益,亦另這兩個區塊鏈更加去中心化。如有興趣,請到我的 Stake Pooler 網頁了解更多。或可以私信我,我會儘力幫忙。

躺着自動賺取 hi 幣,每月有港幣 180 元

最近發現一個加密貨幣項目,叫 hi.com。 他們出了一個 hi 幣,只需要每日在WhatsApp 打卡一次,就可以免費獲取一個 hi 幣。而且如果你邀請朋友的話,可以得到的 hi 幣會更多。以現時一個 hi 幣值 0.7388 美元計算,也有港幣接近 6 元的獎賞。一個月就有 180 元,很不錯。

我看過了一下他們的網頁,暫時來說他們還在起步階段,所以透過獎勵這些加密貨幣給初期用家,希望能夠集中到一個大的社群。其實很多初創公司都是這樣,當他們有這個社群支持後, 再去集資,或跟其他實體企業談合作,都會容易很多。現在他們已經有超過一百萬會員。

看他們的計劃書,基本上就是做 DeFi 。首先做加密銀包,然後可以在上面做不同的貨幣轉換及匯款。 再下一步就是借貸等等。 其實這類型的項目有很多,現階段很難談他們將來會不會發展起來。 但我覺得他們拿到一個很好的網址 hi.com ,是一個有潛力的項目。

再加上現階段其實不用任何投資,只是在WhatsApp每天打卡,就可以免費賺取他們的加密貨幣。早期參與者或有可能遲些得到AirDrop。 就此我非常建議大家也漁翁撒網的參與一下。

我也自動化了整個流程,如果你是用iPhone,可以用裏面的設定,每天自動打卡,躺着賺錢。

做法很簡單,首先用我這個推薦連結 https://hi.com/jackchanheiman , 進去之後按 signup,打開 whatsapp 或 telegram。

他們有一個 bot 會向你問幾個簡單的問題,跟着做就能每天獲取 1 個 hi 幣。如果被問到是哪位會員介紹,記得可以填 jackchanheiman

之後就是教大家如何可以連每天發消息的動作都省回。如果你是用 iphone 的話,這個事情其實可以自動化。在 iphone 裡選捷徑,然後點選右上角的 “+” 創建一個捷徑,加入以下步驟去自動發送 whatsapp 信息。我在每個信息中間也等 5 秒。

捷徑創建好後,再在捷徑 app 裡下面的選單選自動化。加入一個自動化流程。我是定了每天早上八點自動執行。一個小提示,我會關了最下面的 Ask Before Running 選項,讓整個過程全自動在背景進行。

如何建立你的第一個被動收入

相信很多讀者和筆者一樣, 有一份上班的正職。有一份正職,其實也不用想太多,足夠維持生活所需。如果你是白領工作,收入也應該不錯,在職場打滾幾十年後,退休亦可能會有一筆退休金。人生就這樣無憂無慮,簡簡單單也可以。

我們來探究一下為什麼上班可以賺錢。雖然很多人說上班很累,不時會萌生創業的念頭。但如果創業是這麼容易,每個創業者都可以發達的話,為什麼不是整個社會全民創業呢?為什麼還會有人想上班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創業有風險,上班基本上是零風險。我們看看,上班雖然也有業績需要達成,但是公司能不能夠賺錢, 對你是沒有影響的。 只要你付出時間,公司就有法律責任要給你金錢上的補償。 但作為老闆就不同,他每個月要支付薪酬給員工,公司賺不到足夠的錢,公司就不能維持下去。

如果你要自己創業,除了自己時間上的付出外,一切生財工具設備的錢都要自己付。風險非常大。

但風險大回報也大,如果你自問自己有足夠的才能,也有一個冒險的心希望可以賺取更多回報,這時候你就可以想一想工作以外的其他收入途徑。 我自己不時也在想這個問題。有時可能是因為感覺上班工作的不穩定性,有時亦可能因為看見一些朋友在兼職或創造被動收入。 覺得自己有一個能力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創造更多,從而賺取回報。

創造被動收入有很多辦法,我也正在堅持地試。同時也在不斷的做不同的實驗。現在互聯網資訊很發達,隨便打開YouTube也有很多influencer 在推介不同網上賺錢的方法。 有些需要很多前期時間付出,有些需要自己的才能,有些不好的可能只是一個 hype, 短期內可以賺錢,長期像是個龐氏騙局。

網上寫文回報太低,而且需要一定的寫作技巧。僅僅借此賴以維生可能還可以。 要賺大錢,除非你是知名的暢銷書作家。 而且最好還是寫英文的,才能有全球的讀者。

拍視頻放上YouTube,你需要一定的拍攝剪接技巧。也要不介意露面。和寫作一樣,如果視頻是英語,回報會更大。一般本地的視頻創作者,我聽說時間投放和回報不成比例。

買股票收利息,或買虛擬貨幣做 staking。 都能有回報。但前提是你要先付出一筆錢。這是錢生錢的原理。但很多人因為還未有成功賺取第一桶金,進入不了這個門檻。 可能你會說錢少也可以投資,但我認為錢太少的話,賺取的利息收入其實不夠你生活。 你應該看重的是資產增值。

買樓收租呢?門檻更加高。 而且近年不同地方都因為房地產熾熱,實行了不同程度的管制。交易成本,借貸成本,徵稅, 政策限購限貸等等, 都大大減低了房地產市場的交投量。 更加不容易參與。

網上買賣,你要有點創意, 看到市場上的需求, 也要有足夠的貨源網絡。 5至10年前,如果你認真的做,估計賺錢也很容易。但現在也是因為競爭太大,門檻太低, 變得僧多粥少。除非你找到自己的一個 niche market, 不然也很難做。

Day trading 又如何?你自問有豐富的投資經驗,不怕承受風險,時刻能緊貼市場脈搏,最好還能有 qaunt 的知識,這樣你或許可以虎口偷金。

說了這麼多,其實不是勸退大家不要想被動收入。其實老老實實上班也有風險,雖然說公司的業績 對你沒有多大影響。但有可能你會因此被辭退。到時當然你也可以找另外一份工作。 而且也要知道工作是用時間換取金錢,如果有一天你生病,或是有一些原因導致你喪失工作能力,你就會變得生活徬徨。這也是不可以忽視的風險。 而且在替別人打工,其實你的角色很被動。辦公室政治,內卷現象,職場 PUA 這些等等, 都很影響你的心情和生活質量。

最理想的做法是在上班工作的同時,不斷學習,累積財富。然後不時做不同的實驗,探索一下其它工作以外創造被動收入的可能性。

最理想的做法是在上班工作的同時,不斷學習,累積財富。然後不時做不同的實驗, 探索一下其他工作以外創造被動收入的可能性。在 exploit 和 explore 之間尋找一個平衡。 確保在有穩定收入的前提下, 花費少量的時間和金錢探索可能賺取更多的可能性。 就像廣東俗語說的「騎牛搵馬」。

我自己也是採取同樣的方針。平時上班工作的性質令我可以不斷學習金融知識。 然後自己也有物業,股票,虛擬貨幣作為賺取租金,利息及資產回報之用。 也試過出書, 錄製網上課程等等。

其實賺錢的機會是很多的,只是不是每個途徑都適合自己。有些可能風險太大,有些可能性價比太低。 要不斷的做實驗嘗試。 不過好的地方是,越來越多人有同樣的想法,有時和朋友閑談時也可聊出不少機遇。

所以人們說「講錢失感情」, 其實我認為講錢增進感情才對。錢是每個人都會有興趣的事,但很多時不會拿出來討論。 這也是為什麼我建立錢道這個博客。不是因為寫文章可以賺錢,文字的回報也太低了。 只不過是覺得如果有一個頻道可以用文字整理自己思緒也是可以幫助到自己。如果網友能從我的分享中得到一點點的體會,更加不亦樂乎。

Page 1 of 2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by Anders Norén